孙骁骥:你是那个光着屁股练游泳的自媒体人吗
文 | 孙骁骥
自媒体泡沫这个话题可能不太招人待见,尤其是一些现在玩自媒体的朋友,听了泡沫两个字就会本能地回驳说:什么泡沫?哪里有泡沫?我的自媒体阅读量都是实打实的读者点击的,绝对不是买的。
不过,说出这番话的时候,他们心里恐怕还是忘不了前段时间微信刷阅读系统无预兆当机的时候惶恐不安的心情。这,当自媒体人对此都表示心慌慌的时候,便是泡沫无疑了。
9月27日,微信运用方对于公众号的接口进行升级,导致刷阅读的工具失灵,根据《新榜》的统计,当日有六成的所谓微信大号阅读数下降,其中124个暴跌80%。有些动不动文章就有十万人点击的微信号,24小时内仅剩几千阅读量甚至更少。
此次微信系统的技术升级“事故”让我们得以窥见所谓的自媒体其实存在巨大泡沫。平时光鲜亮丽的新媒体和自媒体创业者,实际上都是秘而不宣的“裸泳者”,当潮水退去,人们看见了一大群光着屁股练习游泳的自媒体人。
众所周知,泡沫的显著特征是资产溢价,而紧接着资产溢价到来的便是大规模造假和不实消息的散布传播。例如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造假。
今天发生在自媒体身上的“资产溢价”同样的严重,这造成了一窝蜂的跟风者,用类似上市公司伪造财务报表的方式造假:虚报阅读数、花钱买粉丝、请刷粉公司刷阅读量和留言……总之,自媒体从业者穷尽了各种做好纸面业绩的手段。
种种流氓手段的起源在于自媒体在当下的高估值,令“内容创业者”们眼馋。尤其是同样在做自媒体的咪蒙老师依靠“骂贱人”“骂low逼”的几篇自媒体文章赚了数百万粉丝,一条广告价格高达二三十万行情的情况下,同业者很难不心动。并且,和网红papi酱一样,咪蒙今天的市场估值据说也高达九位数。为了不让你们数手指,我就直说,那是上亿人民币。
于是,那些从传统媒体离职,开了微信号的朋友都开始发起了“内容创业”的春梦,使出各种手段希望获得资本青睐。此外,再加上更多草根的内容创业者和倒逼进入自媒体的机构,人群如蚂蚁一般纷纷钻进了自媒体的创业竞技场。自媒体创业的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其中的成功者基本被描述为了神级的存在……
人扎堆的热闹地方,资本自然也会涌入。好了,行业泡沫就此形成。
不过我并不打算去批评自媒体人为了赚钱而耍的手段,或者扮作正义之士谴责自媒体的欺骗行为。实际上,我更想讨论的是,这场自媒体的资本泡沫会为我们带来些什么?
稍有了解金融发展史的人,绝对不会把“泡沫”这个词视为一个纯粹的贬义词。虽然资产泡沫的破灭给我们带来过许多活生生的悲剧,譬如让大量财富凭空蒸发,但是,泡沫对经济是有积极作用的。
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股市泡沫,虽然令散户亏到血本无归,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欧洲国家公司法和证券法的完善。再譬如,19世纪很多国家发生过的“铁路泡沫”,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让铁路公司股票价格虚高,结果受伤的又是投资者。
然而,在大肆修建铁路的狂热之下,遍布各地的铁路网却都是由当时打下了基础,成为泡沫破灭之后以后铁路运输业长足发展的基石。
再说一个比较近的,世纪之交的互联网泡沫(dot-com泡沫)。根据《Dot-Com Bubble》一书的记述,虽然当年互联网科技泡沫巨大,资本一窝蜂涌入,造成美国的互联网公司通街都是,但这场来得快去得快的泡沫却为美国培养出了数量庞大的互联网从业者,提供了丰富的网络人力资源。这为多年后互联网经济真正的井喷式发展打下了软硬件的基础。
今天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事实上是踏着当年互联网经济泡沫的尸体,才得以前行的。
恰如财经作家丹尼尔·格罗斯在《大泡沫》一书所说,泡沫的破灭只会让一部分人遭受损失,而从整体长期来看,其实具有积极作用。不过,他强调说:只有在泡沫经济为我们留下了可以被重新利用的商业基础设施的情况下,泡沫才会起到积极作用。
如果按照以上的角度来解读今天的自媒体泡沫,我们对于自媒体泡沫能否总结出一些比较乐观的结论和对未来的判断呢?例如,自媒体人的大量出现或许将颠覆传媒的形态,让未来的资讯传播变得更多元化,从而改善我们闭塞简陋的资讯制作和传播模式,让我们更容易获取真实讯息?
以上的畅想或许只是笔者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次自媒体泡沫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内在肌理,或许并不能得出太过乐观的结论。
坦白说,这一波自媒体泡沫并不是完全出于媒体技术革新而自发形成,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经济环境影响,被大环境“倒逼”而形成。近年,中国企业普遍面临“过冬”,盈利能力下降,必然导致向媒体广告投入的减少,很多广告单转而投向更便宜的自媒体
。
因此,传统媒体收益明显下降,运营成本相对而言就变高了。如此,传统媒体只能一方面大规模裁员,同时减少新招人员数,以此消减运营成本。
可以说,除了新媒体事业部以外,现在的传统媒体均是惨淡经营。因为看不到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于是,传统媒体出走了相当一部分从业者,他们转型成为自媒体人,开始独立运营自己团队的自媒体平台。
但这一部分受过专业新闻传媒训练的自媒体人只不过占到总体的很小部分,绝大部分草根内容创业者,几乎与新闻传媒事业毫无关系。为数众多的他们在自媒体上制造了九成以上的讯息。
这些资讯关于营销、广告、娱乐、段子等等,如果我们抱着了解事实的目的去阅读自媒体,那么会发现绝大部分内容都属于无效信息。关于某个具体事件的情况和真相,你无法通过自媒体了解更多资讯。
而讽刺的是,当已经被自媒体搞烦的你想要转而求诸传统媒体,试图获取更多有效信息时,会发现事实同样让人沮丧。如今不少传统媒体倒闭关门不说,就算是仍在继续运作的传统媒体,其调查报道的力度和频率都较以前大为下降。原因很简单,财力人力大不如前,有心无力。
我们面临的情况的确有点尴尬:一方面,自媒体的“非专业性”以及过于单薄的团队阵容,让它们根本无力承担真实讯息的披露;而传统媒体奄奄一息,也很难挤出长时段的人力和时间来进行详细的调查报道,披露事实真相。
因此,目前自媒体的繁荣境况可能并不能形成一个“好的泡沫”,反而更加可能形成一个“坏的泡沫”。“坏的泡沫”意思是指,自媒体的这一次所谓“平台革新”并不能改善我们获取的资讯真实性,提供给我们更多优质讯息的渠道,而是恰恰相反:我们会被海量真假莫辨的讯息搞得晕头转向。
数量多并不等于质量好,这是个很浅显的道理。同理,自媒体创业数量的爆发式增长也并不意味着媒体生态的改善和信息传播质量的提高。
自媒体创业的泡沫让我想起了伦敦商学院(LBS)的Rajesh Chandy教授做过的一次演讲。在演讲台上,他说:请问是不是创业者越多的地方,经济就越繁荣呢?很多听众给予肯定的回答,但是,统计数据却显示,世界上创业最活跃、新经济最具活力的国家(例如美国和以色列),其创业者的数量仅仅排在全球一百多名。哪里的创业者数量最多呢?答案竟是极度贫穷的津巴布韦。
在津巴布韦,75%的人口都是草根创业者,根据Rajesh Chandy进一步的披露,世界上创业人数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基本都是贫穷的非洲国家。为何创业人数众多没有为这些地方带来经济的发达呢?
这是因为,在美国这样的经济强国,大公司数量很多,有创业者计划的人士大部分都会先在跨国大企业工作上很多年,接受长时间严格的业务训练,充分准备后再考虑自己是否真的要开始创业生涯。这让他们的创业者数量更少,但创业的质量明显更高。
反观津巴布韦,其创业者众多的原因在于经济落后,国内没有什么大企业,一般小企业也不怎么赚钱,人们干脆选择单干,自己创业。但恰恰由于津巴布韦缺少优秀的大企业,这里的创业者和美国的创业者相比较,缺少了在大企业踏踏实实工作,进行业务学习和职场修炼的经验。这种专业训练的经验,对于创业者来说,恰恰是成功的必然要素。
这个故事与今天的自媒体泡沫有什么关系呢?两者的联系在于,我们的自媒体创业潮与津巴布韦人民纷纷选择创业的动机有几分类似。今天,传统的传媒集团愈加式微,愿意进入新闻媒体机构工作的毕业生越来越少,大量几乎毫无从业经验的人直接进入了自媒体行业,开始了创业生涯。
这些从业者,不懂得基本的采访、调查,甚至不会做起码的案头和数据研究,全靠写段子和所谓的冷幽默混饭吃,请问制作出的内容怎么可能靠谱?
所以,你不要怪现在自媒体生产的内容质量低,没营养、没干货、虚假讯息满天飞。它们原本就是由一群没有经过任何新闻传播业务和数据分析训练的人制作出来的。对这样的内容抱有过高期待,就好比你期待津巴布韦的创客们土法炼钢,一不留神搞出一个世界五百强一样,只能说是你想太多了。
也可以说,自媒体创业缺少的不是热情、不是雄心,甚至也不是资本的帮助,自媒体缺少一种踏实做事的精神和专业的训练。但很遗憾,能够为他们提供专业训练的单位或机构现在已经不复存在或者即将倒闭,剩下的也不再对从业者有吸引力。套用津巴布韦的例子,可以说我们这儿的媒体“大企业”前景堪忧,创业者普遍呈现着抓瞎的状态。
近两年的自媒体泡沫还会膨胀,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被淘汰的必然是大量的“裸泳者”,披沙拣金之后留下的只是少数精品自媒体平台。我认为,改变媒体行业继续走“津巴布韦路线”的变量或许就会在自媒体平台中的佼佼者里出现。
如果它们能够持续获得资本的支持,蜕变成长为和传统新闻媒体一样有高专业度和职业精神的媒体平台,那么,未来它们就将在实际上扮演“大企业”的角色,重新建立行业的标准和专业度,改善我们的资讯传播市场。
(原标题:《自媒体泡沫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作者简介】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
【精华推荐】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